今天,我在老年大学上的第一节思政课,由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潘新根老师进行主讲,授课内容来自他在“铜鼓县新四军及红色文化研究会”校对文稿时利用工作之余写下的《秋收起义亲历者回忆录》,文中叙述了发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红色故事。
随着潘老师声情并茂地诵读着这段红色历史,我脑海中的记忆从模糊到清晰:毛主席机智脱险,萧家祠秋夜的灯光,沙洲坝阅兵起义的口号……一桩桩一件件浮现脑海,跃然眼帘。原本5000人的队伍到跟随毛主席上井冈时仅剩800人。我在想,4千多人呐,都是娘生爷养的血肉之躯,你们去哪里了?是什么样的信念驱使着你们不畏艰难险阻,不怕牺牲,前仆后继,抛头颅、洒热血,抒写着一个又一个的红色故事,诠释着永恒不变的红色信仰!
一个个革命英烈的身姿在我的脑海中鲜活了起来:陈逸群,李建康,曾文,张水秀……他(她)们是我一辈子的学习榜样,是我生命里的英雄,是我们世代的景仰与怀念!
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,人生道路有着流芳千古,也有遗臭万年的荣辱差异,有英烈,也有变节者。”听到这里我不由地把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,假如我是张水秀:25岁的我舍下年幼的孩子,跟随革命队伍上山开展游击战。为了方便开展工作,我经常假扮“疯婆子”,下山侦察联络、收集消息、筹备粮食。第一次被捕后我没有屈服,始终未泄露半点党的秘密。1931年,第二次被捕,当时我身怀六甲,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,我也许会招供了所有,我害怕肉体上的摧残,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,没有做好为了革命事业随时牺牲的准备,我是个弱者,我为我的懦弱而感到耻辱!然而,我不是张水秀,张水秀不是我!她牺牲在了敌人残忍的屠刀下,她献出了28岁如花般的生命,留下了对党无比忠诚的信仰。
从潘老师对这段红色记忆的感悟里,在现代社会与过去的鲜明对比中,我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。是啊!虽然记忆已经模糊,但红色基因融入进了每一个铜鼓人的血脉,秋收起义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里传承和发扬。以史为鉴,牢记使命,不忘初心。